考察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量表在评估中的重叠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中的多动性指的是过度的运动活动、冲动性和不安。
双相情感障碍中的躁狂特征表现为情绪高涨和能量/活动水平增强。
ADHD的多动性和躁狂症状如精神运动性不安、思维加速和冲动性在概念上有所重叠。因此,ADHD中多动性的测量可能与旨在衡量不同状况的躁狂评分量表捕捉到相似的基本现象。
Barden, E. P., Polizzi, C. P., Vizgaitis, A. L., Bottini, S., Ergas, D., & Krantweiss, A. R. (2023). 多动性或躁狂:考察用于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双相谱系障碍的量表之间的重叠。实践创新, 8(2), 102–115. https://doi.org/10.1037/pri0000202
关键点
- ADHD症状的测量与双相/躁狂症状的测量有显著重叠,这可能导致诊断混淆。
- 在寻求ADHD评估的成人样本中,ADHD和双相/躁狂症状的自我报告测量结果高度相关。
- 即使在考虑了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之后,双相/躁狂症状仍解释了ADHD症状的独特方差。
- ADHD的多动性和冲动性症状解释了双相谱系症状的最大方差。
- 除了自我报告测量之外,多模式评估对于准确诊断ADHD和双相谱系障碍至关重要。
理由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和双相情感障碍或 躁狂发作 可能表现出重叠的症状,包括注意力分散、冲动、多动和思维加速。然而,为了最佳治疗,明确区分这些症状是必要的(Barden等人,2023)。
虽然ADHD在不同情境和时间持续存在,但躁狂症状会以显著损害的方式间歇性波动(Brus等人,2014)。此外,躁狂包括 夸大,而这是ADHD中不常见的(Skirrow等人,2012)。
尽管自我报告 问卷 提供了评估效率,但研究表明这些条件之间存在大量的项目内容相似性和区分限制(Newson等人,2020)。然而,很少有研究直接分析特定ADHD和双相测量之间的关系。
在寻求ADHD帮助的成人中调查这些关联可以加强诊断清晰度和测量指导的护理(Barden等人,2023)。
方法
该研究是对在美国两家门诊诊所寻求ADHD评估的成人档案评估数据的 定量分析。
参与者完成了以下量表:
- 康纳斯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自我报告:长版(CAARS-S:L)
- 自我报告问卷,评估ADHD症状
- 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性、情绪调节障碍等分量表
- 儿童行为评估系统——第三版(BASC-3)
- 行为和情绪功能的有效自我报告测量工具
- 包括躁狂内容量表,评估躁狂症状
- 米隆临床多轴库存——第四版(MCMI-IV)
- 广泛使用的自我报告人格模式和心理病理学清单
- 特定量表——双相谱系,评估双相症状
样本
119名寻求ADHD评估的成人(平均年龄22岁);52%为女性;75%为白人;91%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大约22%最终被诊断为ADHD;5%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统计分析
二元皮尔逊相关、逐步线性回归(用层次回归进行交叉验证)。
结果
正如假设的那样,双相和ADHD自我报告量表之间高度相关(rs .43至.74),表明它们测量的是相似的构念。
MCMI-IV双相谱系量表与CAARS-S:L冲动性(r = .55)和多动性量表(r = .58)的关系最为密切。BASC-3躁狂量表与ADHD多动性测量(rs .70至.75)和总ADHD症状(r = .74)高度相关,表明与行为症状有显著重叠。
在控制共享方差后,双相/躁狂症状解释了ADHD症状的独特方差,支持了研究假设。具体而言,BASC-3躁狂量表解释了CAARS-S:L总ADHD症状方差的一半以上(54%)。
此外,在回归分析中,CAARS-S:L多动性量表与BASC-3躁狂评分有独特且一致的关系。与假设一致,多动性和冲动性症状解释了MCMI-IV双相谱系症状方差的39%。
洞察
这项研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经常用于评估ADHD和双相障碍的自我报告量表——即使是一个特定的躁狂量表——在概念上有显著重叠,并且在心理测量上相互交织。
最关键的是,BASC-3躁狂量表与ADHD症状测量之间存在极高的相关性(rs ≥ .70),这引发了对常用躁狂量表是否能有效区分躁狂和ADHD症状的质疑。
此外,双相/躁狂症状解释了CAARS-S:L总ADHD症状方差的一半以上,而行为ADHD症状(多动性、冲动性)解释了MCMI-IV双相谱系症状方差的近40%。
这些强有力的预测关系可能反映了ADHD和躁狂/双相症状在行为和认知上的相似性,如高能量、思维加速和冲动性。
在评估背景下,自我报告量表中ADHD或双相症状临床升高的个体可能会同时在两种类型的测量中出现升高。
因此,仅依赖自我报告问卷可能会导致对这两种障碍之间的诊断不确定性或共病性的误诊。使用多种评估模式对于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继续阐明将ADHD和双相症状联系起来的跨诊断过程,以优化测量和干预。
临床上,当升高的双相症状伴随ADHD问题或反之亦然时,进一步评估以排除替代诊断将加强诊断清晰度,并使患者能够接受适当定制的治疗。
优势
这项研究有几个显著的优势:
- 使用寻求ADHD评估的真实世界临床样本增强了研究的 生态效度,并突显了研究发现对应用实践环境的相关性。当评估对患者有实际影响时,诊断清晰度至关重要。
- 在一个高风险样本中检查多个知名自我报告量表——ADHD的CAARS-S:L、BASC-3躁狂量表和MCMI-IV双相量表——为ADHD和双相症状在常见评分量表上的表现关联提供了有力的检验。
- 使用维度而非分类的心理病理学概念化来分析ADHD和双相症状测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预测重叠,基于当前研究具有更高的有效性。
- 二元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合允许对不同分析层次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严格的量化——既包括互联性也包括独特的预测能力。逐步和层次回归模型之间的交叉验证也加强了分析结论的有效性。
- 该研究的重点是寻求ADHD评估的成人,独特地扩展了关于区分ADHD和双相障碍的临床测量挑战的研究,尽管在儿童样本中得到了认可,但在成人中研究不足。
局限性
然而,一些局限性限制了可以得出的结论:
- 小样本量(N = 119)带来了分析限制,削弱了检测较小效应的统计功效,并限制了 外部效度 和发现的普适性。需要在更大、更多样化的样本中进行复制。
- 作为档案临床数据,参与者完成的量表存在变异性,减少了量表之间的比较样本量。标准化管理将提高一致性和严谨性。
- 主要为白人(75%)、受过教育(91%受教育年限超过12年)的年轻人样本(平均年龄22岁)缩小了普适性。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进行测试可能会揭示其他群体的评估问题。
- 使用主观自我报告量表的固有限制同样适用。社会期望、记忆受损或洞察力不足等偏差可能会扭曲反应。多模式评估应补充自我报告。
- 数据为档案评估,无法进行实验因果推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操纵ADHD和双相症状的呈现方式来引发不同的自我报告。
启示
这项研究对心理和精神病评估和诊断具有重要的启示:
- 临床医生在诊断某人患有ADHD之前应仔细排除双相情感障碍或躁狂症状,特别是如果他们是寻求ADHD评估的成人。当诊断不清楚时,额外的 访谈 和 观察 很重要。
- 除了问卷外,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对于在不同年龄段准确区分ADHD和双相障碍至关重要。在一个评估类型中报告高水平症状的人很可能在另一个评估中也得分很高,因为这些测量有大量重叠。仅依赖一种方法可能会导致错误诊断或共病诊断。
- 知道ADHD和双相障碍问卷之间有如此强烈的相互关系可以防止测试中的假阳性。否则,如果一个专注于ADHD的评估意外显示出高双相或躁狂分数,或反之亦然,可能会引起混乱。评估者在解释结果时需要考虑这种潜在的纠缠。
- ADHD和双相测量之间的显著重叠表明它们与某些相同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有关,独立于诊断标签。需要研究以澄清潜在的相似性。这些知识可以改善针对这些共享倾向的治疗。
- 这些发现将研究连接起来,探讨在儿童和成人中区分早期双相障碍和ADHD的困难。考虑症状开始的时间和随时间的发展差异可能有助于更好地区分这些障碍。
参考文献
Barden, E. P., Polizzi, C. P., Vizgaitis, A. L., Bottini, S., Ergas, D., & Krantweiss, A. R. (2023). 多动性或躁狂:考察用于评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双相谱系障碍的量表之间的重叠。实践创新, 8(2), 102–115. https://doi.org/10.1037/pri0000202
主要参考文献
Barden, E. P., Polizzi, C. P., Vizgaitis, A. L., Bottini, S., Ergas, D., & Krantweiss, A. R. (2023). 多动症或躁狂症:评估背景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双相谱系障碍量表的重叠研究. 实践创新, 8(2), 102–115. https://doi.org/10.1037/pri0000202
其他参考文献
Brus, M. J., Solanto, M. V., & Goldberg, J. F. (2014). 成人多动症与双相障碍在DSM-5时代的区分:对临床医生的挑战. 精神病学实践杂志, 20(6), 428–437. https://doi.org/10.1097/01.pra.0000456591.20622.9e
Newson, J. J., Hunter, D., & Thiagarajan, T. C. (2020). 心理健康评估的异质性. 精神医学前沿, 11, 文章 76. https://doi.org/10.3389/fpsyt.2020.00076
Skirrow, C., Hosang, G. M., Farmer, A. E., & Asherson, P. (2012). ADHD与双相障碍跨生命周期关联的更新. 情感障碍杂志, 141(2-3), 143–159.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2.04.003
继续学习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项研究的引人深思的讨论问题,适合大学课堂探讨:
- 内部体验的意识、回忆或沟通方面的局限如何影响多动症和双相障碍自评量表的反应?哪些评估方法可以帮助验证或澄清自报症状?
- ADHD和双相障碍自评量表的高度重叠是否表明它们测量的是跨越离散诊断类别的维度过程?这是否支持向更跨诊断的心理病理模型转变?将心理健康概念化为维度与类别有何优缺点?
- 有哪些发展、生物、心理社会或情境因素可能有助于区分ADHD和双相障碍?何时共病表现能准确反映个体的临床表现?
- 确认偏见、二元思维或围绕诊断类别的文化假设如何影响提供者解释ADHD和双相障碍量表中的高分?有哪些保护措施可以防止过早的诊断结论?
- 这些发现如何应用于具有症状重叠的其他条件(如ADHD和双相障碍之外的条件)?测试开发者在减少量表项目冗余方面负有什么责任?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