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
关于孩子和攻击性的鲍波娃娃实验揭示了什么
孩子如何学会参与暴力行为一直是父母和研究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项现在被称为鲍波娃娃实验的研究,并展示了孩子们可能会通过观察来学习攻击性。
攻击性根植于许多社会问题中,从人际暴力到战争。因此,这一主题成为心理学中最受研究的话题之一。
本文涵盖了鲍波娃娃实验是什么,它对儿童攻击性的发现以及它对心理学的影响。
鲍波娃娃实验
实验参与者是从斯坦福大学托儿所招募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孩子们的年龄范围在3岁到接近6岁之间。
实验涉及让一组24名儿童暴露于一个成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模型,另一组24名儿童暴露于一个成人表现出非攻击性行为的模型。最后一组24名儿童作为未接触成人模型的对照组。
这些小组再次被分为男孩和女孩小组。每个子组又被分成一半参与者暴露于同性别成人模型,另一半参与者暴露于异性成人模型。
每个孩子都单独测试以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受到其他孩子的影响。孩子首先被带到一个游戏室,在那里有多种不同的活动可以探索。然后实验者邀请成人模型进入游戏室。
在非攻击性条件下,成人模型只是玩玩具并完全忽略鲍波娃娃。然而,在攻击性模型条件下,成人模型会猛烈攻击鲍波娃娃。
攻击性模型会用拳头打鲍波,用木槌打击鲍波,把娃娃扔向空中,然后在房间里踢来踢去。他们还会使用"口头攻击性"短语,如"踢他"和"砰砰"。模型还添加了两个非攻击性短语:"他真是个硬骨头"和"他一直回来找麻烦"。
在10分钟的成人模型暴露后,每个孩子都被带入另一个房间,房间里有多个吸引人的玩具,包括一套洋娃娃、消防车和玩具飞机。
孩子们被允许玩两分钟,然后被告知不允许玩这些诱人的玩具。目的是在年轻参与者中建立挫败感水平。
最后,每个孩子被带到最后一个实验房间。这个房间里有多个"攻击性"玩具,包括木槌、带有面部图案的绳球、飞镖枪,当然还有鲍波娃娃。房间还包括几个"非攻击性"玩具,如蜡笔、纸张、洋娃娃、塑料动物和卡车。
每个孩子随后被允许在这个房间里玩20分钟。在此期间,研究人员从单向镜后面观察孩子的行为,并评估每个孩子攻击性的程度。
预测
班杜拉对鲍波娃娃实验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了几个关键预测。
- 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会比女孩多。
- 观察到成人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即使成人模型不在场。
- 孩子们更有可能模仿同性别而不是异性别成人模型的行为。
- 观察到非攻击性成人模型的孩子比观察到攻击性模型的孩子更少攻击性;非攻击性暴露组也比对照组更少攻击性。
结果
实验的结果支持了一些原始预测,但也包括一些意外发现:
- 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曾预测,非攻击性组的孩子会比控制组的孩子表现出更少的攻击性。结果显示,男孩和女孩在非攻击性组中确实比控制组表现出较少的攻击性,但观察了异性非攻击性模型的男孩比控制组的孩子更有可能表现出暴力行为。
- 暴力模型暴露的孩子倾向于模仿他们在成人模型不在场时观察到的精确行为。
- 研究人员正确地预测了男孩会比女孩表现出更多的攻击性。男孩的物理攻击行为是女孩的两倍多。
- 当涉及到同性别或异性模型时,存在重要的性别差异。观察男性成人表现出暴力行为的男孩比观察女性成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男孩影响更大。
- 有趣的是,研究者发现,在同性别攻击组中,男孩更可能模仿身体上的暴力行为,而女孩则更可能模仿口头攻击行为。
鲍波娃娃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支持了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与他人互动发生的。本质上,人们通过观察他人并模仿这些行为来学习。
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认为,鲍波娃娃实验表明,成人模型对玩偶的暴力行为导致孩子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班杜拉还认为,由于这个原因,孩子们在未来面对挫折时可能会更倾向于用攻击性来回应。
在1965年进行的一项后续研究中,班杜拉发现,当孩子们看到成人模型因自己的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更可能模仿暴力行为,但如果看到成人模型因暴力行为受到惩罚或责备,他们则不太可能模仿。
鲍波娃娃实验得出的结论可能有助于解释生活中的许多行为领域。例如,孩子们会模仿他们目睹的虐待行为的想法可以提供对家庭暴力的理解。
青少年如果在家中目睹虐待行为,他们自己表现出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更大,并且将攻击视为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适当方式。
研究表明,鲍波娃娃实验及其后续研究揭示了欺凌现象。例如,当领导层不对工作场所欺凌行为给予负面后果时,欺凌行为更有可能持续。
因此,重要的是要避免在工作场所、学校或家庭中容忍侵略性或暴力行为——否则这种侵略性可能会继续下去,并可能影响那些目睹它的人。
鲍波娃娃实验的批评
批评者指出,对玩偶施加暴力与在现实世界中对另一个人施加暴力是不同的。
换句话说,一个孩子对玩偶表现出暴力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会对人表现出暴力。
由于实验是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的,一些批评者认为在这种类型的环境中观察到的结果可能不能反映现实世界的情况。
有人还建议,孩子们在击打鲍波娃娃时并不是真的被激怒了;相反,他们可能是试图取悦成年人。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并没有真正伤害鲍波娃娃,也没有认为自己在伤害它。
此外,通过故意激怒孩子们,有人认为实验者实际上是在教孩子们变得更具攻击性。
也不清楚孩子们是否真的具有攻击性,还是仅仅在模仿行为而没有攻击意图(大多数孩子会在看到行为后立即模仿,但不一定会长期维持)。
由于数据收集是即时的,因此很难知道长期影响可能是什么。
其他批评指出研究者的偏见。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孩子们已经被激怒了,他们可能更有可能将孩子们的行为解释为攻击性。
该研究也可能遭受选择偏差。所有参与者都是来自共享相同种族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狭窄学生群体。这使得很难将结果推广到更大的、更多样化的群体。
来自Verywell的一句话
班杜拉的实验仍然是心理学中最著名的研究之一。今天,社会心理学家继续研究观察到的暴力对孩子行为的影响。自鲍波娃娃实验以来的几十年里,已有数百项研究探讨了观察到的暴力如何影响孩子的行为。
今天,研究人员仍在思考孩子们在电视、电影或视频游戏中看到的暴力是否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攻击性或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