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在经历死亡后避免做出重大决定
如果你正在哀悼配偶或亲近的家庭成员的死亡,现在并不是做出重大生活决定的好时机。根据霍尔姆斯-雷赫生活压力清单,也被称为社会再调整量表(SRRS),失去亲人的死亡是人们可能经历的最紧张的事件之一。
由于死亡对幸存者造成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压力,现在并不是做出重要决定的最佳时机。
需要推迟的重大决定
特别是在哀悼期间,如果可能的话,应避免做出任何重大改变。
搬到新家
如果你因为亲人去世而考虑卖掉房子或搬家,你应该至少推迟六个月再做这个决定,因为你还可能经历其他压力源。
寻找新住所、出售现有房屋、打包以及实际搬到新居通常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在任何时候都是如此。除了你因损失而在身体、情绪、精神或灵性上受到影响,而且你已经完成了许多死后的任务外,搬家可能不是你现在想要做的事情。
虽然想通过搬家来逃避家庭中关于逝去亲人的提醒很诱人,但搬迁可能不会从财务上对你有利。你可能会在几个月后或者在处理完逝去亲人的遗产后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你的居住或财务状况。因此,如果可以的话,避免仓促做出决定。
处理个人物品
如果你曾经在情绪激动时做出了事后后悔的事情,那么你应该相信现在并不是扔掉纪念品、纪念品、照片和其他提醒物的时候,即使这些东西会触发悲伤和泪水。一旦这些东西被扔进垃圾桶并带走,这些与你所爱的人不可替代的联系将永远消失。因此,在你哀悼期间,你应该推迟丢弃任何与逝去亲人相关的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六个月或一年后,你可能会感觉不同,开始适应失去亲人后的新的生活。至少,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觉得自己更有能力评估你真正希望保留什么和丢弃什么。
如果你现在无法忍受这些物理上的提醒,可以考虑把它们装箱并储存在一个备用房间、车库、地下室、朋友家甚至租用的存储单元中,以将其从生活空间中移除。
然后在一段时间后,当情况稍微平静下来时,你可以翻阅这些物品。或许在以后有朋友或家人帮助你翻阅这些物品也会有所帮助。
更换工作
不幸的是,企业在员工在亲人去世后返回工作岗位时往往没有像他们期望的那样作出反应。很多哀悼者发现重返工作岗位困难重重,并考虑辞职、找新工作或换职业。
虽然许多因素可能导致这种感觉,但你应该尽量延迟辞职、寻找新雇主或换职业至少六个月。
同样地,当你的情绪最强烈时,你可能由于高度敏感的情绪状态而无法正常思考。因此,一旦你有时间适应你的损失,你可以重新评估是否转换雇主或职业对你未来的发展最有意义。
重大的财务变化
对于许多人来说,亲人的去世常常迫使幸存者承担一系列新的责任,包括个人或家庭的财务事务。例如,寡妇或鳏夫可能不知道如何平衡支票簿,因为他们的伴侣总是处理“钱的事”。有时,他们可能需要找到一份工作或更高薪的工作。
新近失去亲人的人还必须应对他们所爱的人留下的信用卡账户、贷款或保险单。投资和退休账户也是如此。
如果可能的话,至少在配偶或亲近的家庭成员去世后六个月内,延迟做出任何重大且永久性的财务决策。考虑做出可逆的决定。
哀悼的感觉可能是压倒性的和不可避免的,所以理解你现在想要简化财务状况的愿望很容易。也就是说,在亲人去世后,你可能并没有清晰地思考。出于恐惧作出反应通常是不明智的。
例如,卖房可能提供了一种逃避亲人的提醒的方式,但从长远来看留在那里可能更具有财务优势。同样,保留现有的信用卡账户或带有贷款抵押的汽车可以帮助你更快地建立信用。
如果你必须做出重大的决定
只有你知道自己在亲人去世后面临的独特情况。如果你觉得推迟某个生活决定六个月到一年是不可行的,可以与值得信赖的朋友或密友讨论这种情况。
通常,简单地与一个真心为你着想的人交谈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好的视角,并且可能让你意识到情况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紧迫。
如果这涉及到你的财务状况,你也可以与值得信赖的朋友或密友讨论,但你也应该寻求专业财务顾问的意见。
此外,问问自己是否有办法现在就做出一个可逆的决定。例如,与其因为目前觉得对亲人的回忆太痛苦而卖掉房子,不如暂时住在酒店、公寓或朋友或亲戚家?你可以暂时将房子租给别人?
如果工作压力太大,你可以安排休假而不是辞职?或者在几周内调整上下班时间?与其因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所有事情而关闭金融账户,不如让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或家人帮助你管理它们,或者干脆在几个月内全权处理?
哀悼期间的自我照顾
在哀悼期间,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哀悼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会对我们的身体、心灵和心带来真正的生理、心理、情绪和精神上的影响。不幸的是,“时间治愈一切创伤”的老话在亲人去世后并不适用。
相反,我们逐渐将失去亲人的痛苦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并学会带着心脏上的伤疤继续生活,但我们永远不会真正忘记那个死去的人。现在,相信你最终会达到那个状态,并尽量避免在哀悼最强烈的时候仓促做出任何重大生活决定。
如果你或你的亲人正在与哀悼作斗争,请联系物质滥用和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局(SAMHSA)国家求助热线获取有关你所在地区支持和治疗机构的信息。
如需更多心理健康资源,请参阅我们的国家求助热线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