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我们是谁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公司?
社会认同理论——我们是否是我们所处的公司?
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来源于其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知。
社会认同理论描述了在什么情况下社会认同比个人认同更重要,以及社会认同如何影响行为。该理论由Henri Tajfel及其学生John Turner于1979年提出。
社会认同理论的历史
社会认同 理论起源于Tajfel早期对社会群体的研究。在他的同事们的帮助下,Tajfel在20世纪70年代初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探索人们在具有尽可能微小差异的群体中互动的方式。
最小化群体研究
这些研究被称为最小化群体研究,Tajfel发现,尽管参与者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直接的好处,也没有与群体成员的个人联系或历史,他们还是倾向于给群体内成员更多的分数而不是群体外成员。
这表明,仅仅将个体分类成不同的群体就足以让人们以“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方式思考自己。
然后在1979年,Tajfel和Turner在理论中加入了一个认知成分,该成分指定了导致群体归属的认知过程以及使人们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的行为动机。
“这是 [社会认同理论] 一种欧洲理论……[并且] 它是对美国社会心理学中个体化身份概念的一种社会回应,”Regina Tuma博士,Fielding研究生院媒体心理学的课程主任这样解释。
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
虽然自我认同(或个人认同)指的是对独特个性和个体属性的自我认知,社会认同则与他们的群体归属有关。
两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 自我认同可能会让你关注那些使你与众不同的特质,如爱好、教育和个人性格特征。
- 社会认同会让你关注那些使你与其他群体相似并与其他群体不同之处(例如种族、社会阶层、性别、宗教和性取向)。
例如,你的个人认同会让你定义自己为家庭中的长子,但社会认同可能意味着你认同其他中产阶级女性。
“[社会认同理论],” Tuma解释说,“是对这种观念的挑战,即认为身份是一种孤立的、独立于我们所属的更广泛社会的存在。”
社会认同理论的认知过程
有三个认知过程是解释人们如何界定自己的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核心:
- 社会分类:社会分类是指人们倾向于将自己和其他人归类为特定社会类别。 “我们的社会是以群体为基础构建的,” Tuma说。“我们将世界划分为社会类别,以便能够形成准确的感知。” 这使我们能够根据他们的群体归属而非个人特征来描述人。
-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 是指一个人将他们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在价值或社会地位方面进行比较的过程。例如,律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比法律秘书的社会地位高,但比法官低。为了维持自尊,个体希望将他们的内群体与较低的社会地位外群体进行比较。
-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涉及人们如何接受他们所属群体的身份。因此,如果他们认同一个群体,他们的行为就会符合他们认为该内群体的行为方式。例如,如果一个人将自己的身份定义为动物权利活动家,她会签署请愿书、救助动物,并拥有自己的动物群。在这个过程中,她会对成为动物权利活动家社区的一员产生情感投入。
这意味着什么?
由于这三个过程,社会认同理论可以被视为个人对其所属特定群体(社会分类)、社会地位(社会比较)和这些群体的情感意义(社会认同)的知识。
共享社会认同的好处
共享社会认同带来了许多好处,包括:
- 自尊:当人们认同一个特定群体时,即使他们与该群体的成功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也会从其成功中获得自尊。因此,群体认同的自尊可以超越个人成就。例如,如果你是某支运动队的球迷,你可能与他们最近的胜利无关,但这仍然可以提高你的自尊。
- 减少不确定性:群体归属满足了减少不确定性和在社交场合实现意义的根本需求。特别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群体归属可以作为自我定义和行为的指南。
- 安全和归属感:需要在群体中感到包容和独特性,同时需要与外群体感到差异化,称为最佳差异化理论,这给我们带来了安全和归属感,同时也允许我们选择能满足我们需求的群体归属。
社会认同理论的问题
尽管社会认同理论在理论界很受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局限性。这些问题包括:
- 有些人声称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了人们在塑造自己身份方面的能动性的缺乏。
- 理论范围有限,尽管它专注于群体归属如何塑造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但并未解决文化和个人经历等其他因素在塑造身份方面的作用。
- 尽管社会认同理论非常流行,但实证支持有限。一些研究表明,它并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