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Phobias

什么是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我们内在的人际关系。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终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深深根植于我们早期与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关系中。

对象指的是象征某个人或某人的一部分的实物或人物。因此,客体关系就是我们对这些人内在的心理关系。

概览

客体关系理论完全是为了理解我们如何内化早期的童年依恋,并且这些信念如何影响我们以后的关系。虽然这个术语可能会让你想到一个无生命的物体,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实际上指的是生活中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人物。

该理论建议,我们的发展受到内在自我与生活中的对象(即重要人物)之间互动和动态关系的极大影响。

外部和内部对象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有两种主要类型的对象:外部对象和内部对象。

外部对象

外部对象是指一个人投入情感能量的实际人物或事物。完整的对象是指一个人实际存在的样子,包括他们所体现的所有正面和负面特质。

如果我们成功地度过了发展的各个阶段,我们就能够以更全面的方式看待他人,看到他们真实的样子。

内部对象

内部对象是我们对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印象。这是当这个人不在场时我们心中持有的印象,它影响着我们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这个人。

因此,内部对象极大地影响了我们与代表该对象的人的关系。

不同的依恋风格

客体恒常性

客体恒常性是指认识到对象不会仅仅因为我们看不见它们就改变的能力。婴儿开始学习客体恒常性是在父母离开一会儿然后回来的时候。随着孩子逐渐成熟,他们开始更长时间地离开父母。

分离焦虑被遗弃恐惧在那些未能成功发展出客体恒常性意识的人中很常见。

完整对象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完整对象关系的概念。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可以将人视为一个整合且稳定的整体,包括一个人的积极和消极品质。

如果一个人缺乏完整对象关系,他们可能会对其他人持有“分裂”的看法。这种人可能会根据他们在某个时刻的关系来评判别人是“全好”还是“全坏”。

这被称为“分裂”现象,通常出现在患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身上。

虽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原因复杂,但它已被联系到负面的童年经历,包括虐待、创伤、忽视和遗弃。其他研究发现,客体关系也预示着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早期关系的重要性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母亲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在婴儿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照顾是足够的或“足够好”,儿童就能够发展他们的真我,这是婴儿创造性和自发性的部分。

如果照顾不足,儿童会创造出一个假我,或者说是迎合他人的需求,而不是基于儿童的真实自我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接受的父母照顾包括以下阶段,才能形成真我:

  • 父亲、母亲和婴儿一起生活:孩子与母亲和父亲互动的经历会影响他们对家庭关系的体验和期望。
  • 抱持:实际的身体亲密接触,包括拥抱、牵手或坐在膝盖上,都是令人满意的家庭照顾中常见的行为。这些行为后来被内化为一种心理上的“抱持感”。
  • 母亲和婴儿一起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中心理和身体上的照顾,如吃饭、梳洗和通过日常生活事务进行互动,对婴儿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任何这些重要经验的问题都可能导致日后发展健康关系的困难。

客体关系理论的历史

该理论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一种变体出现。客体关系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70年代塑造了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早期的精神分析思想家的工作,包括:

  • 沙多尔·费伦齐
  • 哈里·斯托克·沙利文
  • 卡尔·亚伯拉罕
  • 玛格丽特·马勒
  • 梅兰妮·克莱因

尽管她并非起源者,但梅兰妮·克莱因的思想经常与客体关系理论联系在一起。她的工作偏离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后者强调控制性欲冲动对发展的影响。相反,克莱因认为,婴儿期的前几个月显著影响了发展。

罗纳德·费尔本扩展了克莱因的想法,提出这些关系对于儿童从幼儿期的完全依赖到后期的相对独立阶段仍然至关重要。他还指出,儿童会内化他们的早期经历。

客体关系理论还影响了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该理论强调早期童年纽带的重要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

客体关系疗法是一种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方法,旨在帮助人们改善与他人的关系。为此,人们与治疗师合作,了解他们的童年关系如何影响成年后的互动。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那些在人际关系中遇到问题的人。理解他们的情绪和内化的信念可以帮助人们培养更健康的社会关系方法。

例如,治疗师可能会探索一些由于婴儿和童年时期与照顾者的不良关系而形成的错误信念。人们可以努力用更健康的期望取代这些想法,以建立人际和浪漫关系应该如何工作的观念。

客体关系理论有时用于治疗恐惧症,尤其是那些集中在我们与人的关系上的恐惧症。

不同育儿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