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依恋与儿童情绪调节:元分析综述
父母-儿童依恋和儿童的情绪体验及调节:元分析综述
Cooke, J. E., Kochendorfer, L. B., Stuart-Parrigon, K. L., Koehn, A. J., & Kerns, K. A. (2019). 父母-儿童依恋和儿童的情绪体验及调节:元分析综述. _Emotion, 1_9(6), 1103.
研究背景
依恋理论提出,父母-儿童依恋关系塑造了儿童的情感发展(Bowlby, 1969; Brumariu, 2015)。
虽然叙事综述描述了依恋与情绪之间的联系(Brumariu, 2015; Parrigon et al., 2015),但很少有元分析定量总结了这一文献(Cooke et al., 2016; Groh et al., 2017)。
本元分析综述考察了父母-儿童依恋的安全性和不安全性如何分别与儿童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相关,以明确这些关联。
方法
元分析的总_N_范围从87到9,167。研究包括行为、表征和自我报告的依恋测量。情绪通过问卷、观察或对情绪诱发任务的反应进行评估。
本元分析中研究的纳入标准为:
- 参与者必须是18岁以下的儿童。
- 必须有独立的父母-儿童依恋和儿童情绪的测量。这排除了使用相同行为样本对依恋和情绪进行编码的研究(例如,在陌生情境测验中)。
- 依恋必须在情绪评估之前或同时进行评估。
- 研究需要有关依恋与情绪之间关联的效果量数据。
- 研究必须专门测量父母-儿童依恋,因此排除了浪漫、同伴、兄弟姐妹或教师依恋的研究。
- 研究必须是典型发育样本的实证研究。这排除了临床人群、寄养儿童和发展障碍儿童。这也排除了使用生理测量情绪的研究。
- 未发表的研究被排除。
- 研究必须可用英文获取。
统计分析
效应量(Pearson’s r)进行了汇总。调节分析考察了方法因素的影响。使用Duval和Tweedie(2000)的修剪填充程序评估并校正了出版偏倚。
结果
依恋模式与情绪功能指标显示出一些不同的关联:
- 安全依恋的儿童经历了更多的积极情绪和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好地调节了情绪,并使用了更多建设性的应对策略,如认知重评和支持寻求。
- 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历了更少的积极情绪,更难以调节情绪,并且在应对时不太可能使用认知重评或寻求支持。
- 矛盾型依恋的儿童经历了更多的消极情绪,无论是总体上还是在诱发时,表现出情绪失调,但在积极情绪或应对策略使用方面没有差异。
- 混乱型依恋与较少的积极情绪和更多的消极情绪相关。需要更多关于混乱型依恋和情绪调节的研究。
洞察
本元分析表明,依恋安全性对情绪功能起到了保护作用,而依恋不安全性则增加了情感和调节困难的风险。
似乎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依恋有各自独特的情绪相关性。
优势
- 严谨地使用元分析技术总结了文献。
- 考察了方法学调节因素。
- 包括了多个情绪功能指标。
局限性
- 主要研究主要依赖于问卷。
- 关于积极情绪或混乱型依恋的研究较少。
- 没有依恋的实验操作。
临床意义
依恋理论和纵向研究表明,早期依恋经历在整个童年期的社会情感发展中起着形成性的作用(Thompson, 2016)。
如果依恋风格确实导致了儿童情感、情绪调节和应对方式的差异,那么旨在改变依恋安全性的干预措施可能会改善儿童的情绪功能。
已经有一些基于依恋的干预措施,旨在提高父母的敏感性和响应性,这些干预措施在帮助儿童建立更安全的依恋方面取得了成功(Bakermans-Kranenburg, van IJzendoorn, & Juffer, 2003)。
如果在高风险家庭中成功实施,这些干预措施可以通过早期将依恋关系引导到更积极的轨迹上来减少这些儿童日后出现情绪问题的风险(Steele & Steele, 2018)。
然而,结果还显示,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依恋有各自独特的情绪相关性。这表明不同的不安全依恋风格可能需要针对特定社会情感弱点的定制干预计划(Zeanah & Zeanah, 2019)。
例如,矛盾型依恋的儿童可能需要帮助管理负面反应,而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可能更需要支持来表达情绪并寻求他人的帮助。
识别儿童的依恋模式可以指导应优先教授哪些特定的情绪调节技能(Cassidy, Woodhouse, Sherman, Stupica, & Lejuez, 2011)。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Cooke, J. E., Kochendorfer, L. B., Stuart-Parrigon, K. L., Koehn, A. J., & Kerns, K. A. (2019). 父母-儿童依恋和儿童的情绪体验及调节:元分析综述. _Emotion, 1_9(6), 1103.
其他参考文献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van IJzendoorn, M. H., & Juffer, F. (2003). 少即是多:早期儿童敏感性和依恋干预的元分析.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9(2), 195–215.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29.2.195
Bowlby, J. (1969). 依恋与失落:依恋 (第1卷). 纽约, NY: Basic Books.
Brumariu, L. E. (2015). 父母-儿童依恋和情绪调节. 在 G. Bosman & K. A. Kerns (编), 青少年中期的依恋:理论进展和新兴领域的新的方向 (pp. 31-45). 霍博肯, NJ: Wiley.
Cassidy, J., Woodhouse, S. S., Sherman, L. J., Stupica, B., & Lejuez, C. W. (2011). 提高婴儿依恋安全性:疗效评估和差异易感性. 发展与心理病理学, 23(1), 131–148. https://doi.org/10.1017/S0954579410000696
Cooke, J. E., Stuart-Parrigon, K. L., Movahed-Abtahi, M., Koehn, A. J., & Kerns, K. A. (2016). 儿童情绪理解与母亲-儿童依恋:元分析. Emotion, 16(8), 1102–1106. https://doi.org/10.1037/emo0000221
Duval, S. & Tweedie, R. (2000). 修剪填充法:一种基于漏斗图的元分析中检测和校正出版偏倚的简单方法. Biometrics, 56(2), 455-463. https://doi.org/10.1111/j.0006-341x.2000.00455.x
Groh, A. M., Narayan, A. J., Bakermans-Kranenburg, M. J., Roisman, G. I., Vaughn, B. E., Fearon, R. P., & van IJzendoorn, M. H. (2017). 早期生活过程中的依恋和气质:元分析综述. 儿童发展, 88(3), 770–795. https://doi.org/10.1111/cdev.12677
Parrigon, K. S., Kerns, K. A., Abtahi, M. M., & Koehn, A. J. (2015). 青少年中期和青少年的依恋和情绪. 心理学主题, 24(1), 27-50.
Steele, H., & Steele, M. (2018). 基于依恋的干预手册. Guilford Publications.
Thompson, R. A. (2016). 早期依恋与后期发展:重新框架问题. 在 J. Cassidy & P. R. Shaver (编), 依恋手册: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 (pp. 330–348). Guilford Press.
Zeanah, C. H., & Zeanah, P. D. (2019). 早期儿童的依恋障碍:临床表现、原因、相关因素和治疗. 儿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杂志, 60(3), 207–222. https://doi.org/10.1111/jcpp.12973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