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理论

人格心理学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者有何不同?

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但它们实际上是不同的。

虽然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这两个术语经常互换使用,并且可能有重叠,但每个都有其明确的区别。例如,反社会者是非正式术语,用于描述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APD)症状的人,而精神病态并不是一个正式诊断,并不被认为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一部分。

“反社会者通常更明显地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但精神病态也可能跨越到这些特征。”——汉娜·欧文斯,LMSW。“给某人贴上精神病态或反社会者的标签是一件大事,但如果不区分两者并随意使用这些术语,对你我都没有什么好处。”

反社会者通常更明显地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症状,但精神病态也可能跨越到这些特征。

——汉娜·欧文斯,LMSW

反社会者是指人们用来描述那些显然没有良心并且令人憎恨或值得憎恨的人的术语。而精神病态则用来描述一个更危险的反社会者,比如连环杀手。

1:58

点击播放以了解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者的区别

这段视频已经由拉谢尔·戈德曼博士,FTOS审核。

反社会者 vs. 精神病态

精神病态是指几乎没有或完全没有良心,但在需要时能够遵循社会规范的人。反社会者则具有有限的、尽管较弱的共情和悔恨能力。他们更有可能在被自己的行为后果所面对时突然愤怒并做出暴力反应。

反社会者

  • 明确表明他们不在乎别人的感受
  • 行为冲动且易怒
  • 容易暴怒和狂怒
  • 认识到自己在做什么,但会为自己行为找借口
  • 无法维持正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
  • 可以建立情感联系,但这很困难

精神病态

  • 假装关心
  • 表现冷漠无情的行为
  • 无法认识到他人的痛苦
  • 人际关系表面化且虚假
  • 维持正常的生活作为犯罪活动的掩护
  • 无法建立真正的感情联系
  • 可能以自己的方式爱别人

Willem H.J. Martens在他的著名文章《精神病态的隐藏痛苦》中指出,精神病态者有时也会经历情感上的痛苦和孤独。大多数人都过着充满伤痛的生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但就像地球上的每个人一样,他们也希望被爱和接纳。

认识到反社会者与精神病态之间的差异可以影响你与这个人互动的方式、你对他们的期望以及你可能需要采取的措施来保护自己免受他们的负面或有害行为的影响。

——汉娜·欧文斯,LMSW

然而,他们自己的行为使这变得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实现,而且大多数人对此有所意识。有些人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感到悲伤,因为他们知道这会使他们更加孤立于他人。

如何识别自恋的反社会者

对暴力的态度

虽然人们常认为反社会者和精神病态者本质上是危险的,但这更像是电视剧中的构造,而不是对这种障碍的真实反映。虽然暴力确实可能发生,但这并不是反社会或精神病态的固有特征。

话虽如此,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往往会采取极端手段来操纵他人,无论是为了吸引、解除武装还是恐吓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精神病态者确实变得暴力,就像杰弗里·达默这样的案例,他们也可能会伤害自己而非他人。

Martens指出,当一个精神病态者感到越社交孤立、悲伤和孤独时,其暴力和冲动行为的风险就越高。

起源与发展

有人认为“反社会者是造就的,而精神病态者是天生的”,但这种分类可能过于宽泛。尽管确实存在这样的观点,即精神病态被认为具有遗传成分(可能是由于调节情绪和冲动的大脑部分发育不良),但显然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这种行为障碍。

一项备受推崇的研究表明,精神病态者往往有不稳定的家庭生活史,或者是在容易发生暴力的贫困社区中成长。许多人有过滥用物质的父母,并且缺乏父母的指导或关注。

这通常会导致成年后的不稳定和失败的关系,以及一种固定的感觉,觉得自己被剥夺了他人的机会和优势。反社会者也倾向于与有害的童年经历相关联,包括性虐待、身体暴力或父母的不稳定。

反社会者有一种良心,尽管是微弱的,他们会经常为明知错误的行为找借口。相比之下,精神病态者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并且不会因造成的伤害感到悔恨。

这种区别可能表明,自然因素在精神病态的形成中起的作用比反社会者更大。这一点得到了2014年一项研究的支持,在这项研究中,高达三分之一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最终在晚年放弃了反社会行为,并发展出良好的关系。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者的迹象

提醒一下,精神病态和反社会者不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临床诊断。然而,DSM通过一系列人格和行为特征对反社会人格障碍进行了分类,这些特征描述了一个人是如何运作的,如何与他人互动,以及这些信念是如何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

自我功能特征

自我功能特征反映了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以及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或目标。要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你必须表现出以下所有特征:

  • 从权力、个人利益或享乐中获得自尊
  • 自我中心或自私
  • 根据个人满足感设定目标,很少考虑法律或道德

人际特征

人际特征描述了一个人一般如何与他人互动。你也必须表现出以下特征才能被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

  • 缺乏对他人痛苦或受伤的共情,或者在面对自己操纵他人造成的伤害时共情缺失
  • 无法建立真正的情感亲密关系,因为有控制(通过支配或恐吓)、操纵或欺骗的本能

行为特征

行为特征通过描述一个人采取何种方式来控制、操纵或欺骗,从而完成临床诊断:

  • 很容易忽视承诺、承诺和协议,包括财务方面的
  • 难以制定计划,更愿意相信自己能够灵活应对出现的问题
  • 反复打架或袭击的情况并不少见。
  • 为了获取社会地位或优势而撒谎,比如宣称自己是一名受勋的战争英雄,但实际上从未服役
  • 为了达成即时目标,会在毫无顾忌的情况下做出决定
  • 持续的愤怒或烦躁,即使是小事情,也有刻薄、报复性的行为
  • 在面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时表现出冷漠、攻击性、无悔意,甚至幸灾乐祸
  • 冒险、容易厌倦,无视个人界限,并为最离谱的行为找借口
  • 操纵他人——例如,假装对某人感兴趣只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

如何识别自恋的反社会者

治疗

反社会人格障碍没有治愈方法或首选治疗方法。相反,治疗策略通常集中在问题行为、应对技巧以及共病(如物质使用障碍)上。常见的方法包括:

  • 谈话疗法(个人和团体)
  • 认知行为疗法(CBT)
  • 心智化疗法(MBT)
  • 民主治疗社区(DTC)
  • 冲动生活方式咨询
  • 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心境稳定剂)

精神病态与反社会者 vs. 自恋者

尽管在日常用语中存在一些重叠特征,但并非所有自恋者都是反社会者/精神病态者,反之亦然。

反社会者属于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范畴,这是一种“反复侵犯他人权利的行为模式”。相比之下,自恋症是一种独特的人格障碍

然而,《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反社会人格障碍和自恋型人格障碍都归类为集群B人格障碍,这一类别还包括边缘型和表演型人格障碍。

在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时,主要的区别在于一个人的意图。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患者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夸大自己的重要性,渴望不断的赞美,会不遗余力地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极度关注形象。

出于这些原因,自恋者往往看起来很成功并且高效率。与反社会者不同,一些自恋者能够表现出共情和悔恨。被他们伤害的人只是未遂的结果的意外牺牲品。

美国精神医学协会(APA)估计NPD的患病率为0%-6.2%。

另一方面,反社会者有意伤害他人,往往在过程中获得乐趣。他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他们;他们不像自恋者那样关注形象,这常常导致无法维持工作和关系。

APA估计APD的患病率在0.2%-3.3%之间。它在男性中最为常见,这些人有酒精和/或物质使用障碍,那些在监狱和其他法医环境中的人,以及生活在贫困和其他不利条件中的人。

如果认识的人有APD

如果你的朋友或亲人表现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迹象,他们可能很难得到他们可能需要的帮助。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可能不接受或承认自己的行为有问题。

在某个时刻,你可能不得不决定这段关系是否值得保留。设定清晰的界限,并让他们知道你会坚持这些界限,即使这意味着切断联系。让某人离开可能是你将要经历的最艰难的事情之一,但从长远来看,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照顾好自己和自己的需求,围绕在你身边的人应该是丰富你生活、支持你并感激你的支持的人。

如何识别自恋的反社会者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