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共情与共情:有什么区别?
共情和共情是两个相关术语,尽管有时被互换使用,但它们有不同的且明确的含义。
共情是指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以便你能感受到他们在某种情况下的感受。另一方面,共情是指认识到他人的情绪并希望帮助他们。
本文讨论了共情与共情的意义、它们之间的差异以及理解这些差异如何能更有效地引导你与他人的关系。
共情与共情的特点
虽然它们密切相关,但共情和共情并不相同。虽然两者都涉及对他人情绪的反应,但它们的关注点不同。
共情的特点包括对他人情感体验的意识,并尝试从他们的视角感受同样的情绪。共情的特点则包括认识到他人的痛苦,并希望采取行动去帮助他们。
共情通常由以下特质和行为组成:
- 认识到他人的痛苦
- 理解痛苦是一种普遍的经历
- 理解并共情于他人的情感体验
- 容忍可能会出现的令人不安和不舒服的情绪
- 感到有动机采取行动以减轻他人的痛苦
尽管它们有所不同,但共情和共情在形成和维持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可以理解,在他人遭受苦难时,想要支持他们。我们甚至可能认为这是健康关系的一个核心特征——相互支持并在好时光和坏时光中陪伴对方。”心理学家米里亚姆·斯通解释道。
共情与共情的区别
共情与共情的区别在于它们的意义、引发的情感以及激发的行为。
意义
共情涉及到理解另一个人的感受。这意味着你能想象自己处于另一个人的情况,并感受他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共情则引发同情、关心或怜悯的情感。
情感反应
共情和共情在引起的情感反应方面也有所不同。共情创造理解,而共情则更可能激发关心、担忧或同情的感觉。
你可能会关心某人的情况,并感到被激励去帮助他们,但这不一定意味着你能理解他们正在经历什么。
然而,重要的是要指出,共情和共情经常同时发生。共情往往作为共情的动力。通过与某人共情,你可能会经历共情的感觉,并希望提供帮助。
影响
共情通常基于采取行动,而共情则根植于感觉。因为共情是行动导向的,人们更有可能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用的。
虽然共情很重要,但它有时会导致更大的疲惫感。不断地感受他人的情绪在某些时候可能会让人难以承受,而且由于它可能与帮助的努力无关,人们可能会感到无助或绝望。除了导致个人困扰的感觉外,共情有时还可能导致人们感到内疚或参与回避行为,包括社交退缩。
研究还发现,人们往往更容易与那些他们有关系的人产生共情。这可能包括他们实际认识的人,甚至是那些在某些方面与他们相似的人。
另一方面,共情是人们可以无须与情况有个人联系就能延伸到他人的。
共情
- 涉及对他人的痛苦表示同情和关注
- 导致行动和帮助行为
- 可以激发积极的感觉
- 创造亲社会动机
- 对痛苦的利他反应
共情
- 感受他人的感情
- 导致理解
- 可能引发负面情绪
- 有时会导致回避行为
- 对痛苦的情感反应
共情与共情的相似之处
当人们长时间暴露于需要这些情绪的情境时,共情和共情有时都会让人感到压抑。对于共情而言,人们有时会经历精疲力竭,这是一种由长期精神、身体或情感压力引起的疲惫。这会使人们感到精疲力尽,无法对他人产生共情。
“精疲力竭通常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觉得自己在长时间的压力下身心俱疲。”斯通说。
共情也会导致一种称为共情疲劳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疲惫。这种情绪和身体上的疲惫会导致减少共情的感觉,增加冷漠、疏离、情感麻木和冷漠。
在医疗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如护士、急救人员和治疗师,由于长时间接触他人的痛苦,更容易经历共情疲劳。
米里亚姆·斯通,LCSW,高级临床主任,LifeStance Health
当你照顾他人时,如果这种行为让你感到更加沮丧、压力重重和焦虑,以至于你难以访问曾经驱动你帮助他人的共情和共情,那么很可能你正在经历共情疲劳。
—— 米里亚姆·斯通,LCSW,高级临床主任,LifeStance Health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要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注意到自己很难访问共情和共情,或者觉得太多,那就退一步。记住,你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如果你不照顾好自己,你就无法帮助他人。
共情与共情的例子
共情与共情的具体例子可以进一步说明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键区别。
共情的例子
- 帮助有需要的人:这可能包括帮助某人完成任务,比如帮某人把杂货搬到车上。或者它可能涉及提供其他类型的帮助,比如为一个因抑郁症而陷入困境的朋友做家务。
- 为事业奉献时间:共情也常常促使人们自愿投入他们关心的事业的时间、技能和努力。这可能包括向帮助人们的组织捐款或资源,或志愿为社区组织提供更多手把手的帮助。
- 倾听并耐心对待他人:共情也能让人倾听他人的关切或经历,并因此表现出更大的耐心。例如,你可以倾听某人谈论他们最近的挑战,也可以给某人更多时间来完成一个项目,因为他们正经历个人生活中的事情。
- 宽恕他人:能够宽恕那些伤害过你的人,通常根植于共情。虽然共情可能让你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但共情会让你想要采取行动,通过宽恕来弥补他们造成的伤害。
共情的例子
- 认真倾听他人:共情包括仔细倾听他人分享他们的感受和经历。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共情的人也可能提问或反思别人所说的。
- 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共情的特点是对他人情绪的敏感。例如,能够分辨出某人是悲伤、快乐、难过还是生气。
- 感受他人的感受:除了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外,共情还包括实际上感受到相同的这些情绪反应。这可能让你觉得你在吸收这些情绪,所以你会经历相同的感受。
如何将共情转化为共情?
共情和共情可以被视为存在于同情的谱系上。同情侧重于思想;共情增加了情感;而共情则包含了思想、情感和行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将情感转化为有益的行为,将共情转化为共情:
- 建立自我意识:利用正念来培养对自己思想和经历的更大意识。这可以帮助你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在进行基于正念的干预时,往往会对自我更加宽容。
- 承认问题:将共情转化为共情的一部分是认识到他人的感受并承认他们需要帮助。
- 避免评判:练习接受人们本来的样子,而不试图做出判断或假设。如果你避免责怪受害者对他们的苦难负责,你更有可能对他们产生共情。
- 寻找帮助的方式:一旦认识到痛苦并体验到共情,问问自己能做什么来帮助。这可能意味着以各种方式支持他们,善待他们,或提供实际帮助。
- 培养共情的心态:通过持续实践,你可以培养出更共情的心态。花些时间进行一些有助于你对他人的感受产生更大共鸣的练习,比如慈爱冥想,这包括专注于对他人的积极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更能体会到他人的情绪,并更愿意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这并不意味着要承担起解决他人问题的责任。相反,这关乎提供你能提供的帮助类型,无论是大是小,以缓解他人的痛苦。采取这样的行动还可以帮助将共情有时产生的困扰转变为共情引发的更积极的情感。
研究表明,人们可以学会更加共情,短期共情训练可以增加利他行为。
应对共情和共情
长时间接触他人的痛苦和苦难也可能导致精疲力竭或共情疲劳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要退一步,照顾好自己。斯通建议:
- 练习自我关怀:这可以包括任何让你感到恢复活力的事情,无论是写日记、冥想、正念、瑜伽、散步,还是只是好好睡一觉。
- 寻求支持:向朋友和家人求助,或者考虑与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交谈。
- 建立边界:在关系中建立健康的界限是管理情感压力的一种有用方法。
米里亚姆·斯通,LCSW,高级临床主任,LifeStance Health
认识到你可能在情感上过度了,并承担了过多的责任是至关重要的。这将允许你后退一步,设定一些健康的界限,并最终采取必要的步骤来重新调整你的身心健康。
—— 米里亚姆·斯通,LCSW,高级临床主任,LifeStance Health
常见问题
- 哪个更好,共情还是共情?
共情和共情都是支持积极人际关系的重要特质。共情促进了理解,帮助人们在情感层面上建立联系。这对建立信任、亲密和支持至关重要。
然而,没有共情的共情也有其缺点。它可能导致困扰,并变得情感上耗竭。人们可以吸收他人的情绪,发现自己感到无助或绝望。
在某些情况下,共情甚至可能使人分裂。研究表明,当人们基于共享的社会联系与他人共情时,他们更容易将外群体视为非人类。
共情通常被认为是超越共情的一步。它关注的是采取行动和以有利于他人和自我的方式减轻痛苦。与其感到无力,人们会感到不那么困扰,更有能力,对自己的改变世界的能力也更加积极。
- 你能共情但没有共情吗?
是的,你可以体验共情而没有共情。例如,你可能会对你一个正在经历艰难分手的朋友产生共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会被激励去帮助缓解他们的痛苦。
同样,你也可能有共情而没有共情。你可以被激励去帮助缓解他人的痛苦,而不一定要感受到他们的感受。
例如,你可以花时间和一个朋友在一起,让他们暂时忘记他们正在经历的事情,即使你并不真正理解他们为什么难过。你可能会同情他们的处境,并被激励去帮助他们,即使你并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