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Eating Disorders

症状和诊断

关于异食癖

为什么人们有时会吃非食物物质

异食癖是指反复食用被认为不可食用的物品。这种现象在儿童、孕妇以及某些条件下的个体中更为常见。

异食癖是一种进食和饮食障碍。它可以很严重,并且可能危及生命。当人们患有这种疾病时,他们会强迫性地食用没有营养价值的非食品物品。所摄入的物质差异很大,可以包括纸张、塑料、布料、泥土、黏土、油漆、石头、肥皂、烟蒂、头发和金属碎片(如硬币)等。

异食癖需要与持续消耗其他不寻常物质的情况区分开来,例如玉米淀粉、未煮熟的米饭或意大利面,这些都是有营养的物质,还有冰块,通常在饮料中食用。

关键要点

异食癖可以影响任何人,但在儿童、孕妇以及有发育和智力障碍的人群中更常见。人们可能会食用的非食品物质包括头发、蛋壳、颜料片、纸张、肥皂、织物、粉笔、泥土、咖啡渣、粪便和其他类型的非食品物质。虽然有时无害,但该病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风险,包括中毒、窒息和胃肠道阻塞。幸运的是,治疗可以帮助,这可能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干预以移除阻塞。

异食癖的症状

异食癖的核心症状是食用没有营养价值的非食品物质。有些可能不太有害(如冰块),但其他物质则可能危险并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患有这种疾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 腹胀
  • 便秘
  • 胃痛
  • 腹泻
  • 恶心
  • 血便
  • 缺铁性贫血
  • 铅中毒
  • 肠道阻塞
  • 蛔虫感染
  • 心律失常
  • 电解质失衡
  • 牙齿损伤和牙齿问题
  • 感染

谁会患上异食癖?

尽管异食癖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但它最常见于儿童。异食癖在孕妇和有发育和智力障碍的人群中更常见。它经常与其他疾病一起出现,如自闭症谱系障碍强迫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患病率

关于异食癖的研究有限。在美国,健康的儿童中异食癖被认为非常罕见。超过12岁的美国儿童中不到10%符合异食癖的诊断标准。一项研究表明,在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的儿童中异食癖患病率较高,另一项研究表明,在非洲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也较高。

在一些非洲国家,吃泥土被视为文化支持的行为,并且可能在非洲裔美国人中作为基于其遗产的文化规范行为继续存在。

数据显示,怀孕的非洲裔和非洲裔女性患异食癖的比例更高。非洲裔女性怀孕期间吃泥土可能被视为一种文化实践。这可能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提供社交和心理上的好处。

当异食癖行为是文化支持的做法时,不会被诊断为精神障碍。

异食癖诊断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5-TR),诊断异食癖需要四个标准:

  • 反复食用非食品物质持续至少一个月。
  • 食用非食品物质不符合个人的发展水平。(在两岁以下的儿童中不能诊断为异食癖,因为在较年轻的时候,口含各种物体被认为是正常的发展过程。)
  • 食用行为不是文化支持的做法。
  • 如果食用行为出现在另一种精神障碍(例如智力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医疗状况(包括怀孕)的背景下,则行为足够严重,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

在DSM的先前版本中,异食癖被归类为“通常在婴儿期、童年或青少年期首次诊断的障碍”中。在当前版本中,它被移至新的综合部分,“进食和饮食障碍”。这一变化反映了异食癖不仅发生在儿童中,还发生在成人中。

如果非营养物质是为了抑制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的食欲而食用,则不会诊断为异食癖。一些患有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ARFID)的人,特别是那些选择食物基于感官特征的人,也可能有异食癖。

这些人对质地非常敏感,可能会寻找具有他们偏好的质地的非营养物质。异食癖也可以在非自杀性自我伤害的情况下发生,其中吞咽了外来物体。

异食癖类型

不同的术语已经演变为指定在异食癖期间消耗的不同物质:

  • 地质癖是指摄入黏土。
  • 粪食癖是指摄入粪便。

两种不被视为异食癖的相关进食行为也有各自的术语:冰食癖指的是摄入冰块,淀粉食癖指的是摄入淀粉,如玉米淀粉和干燥的意大利面。

在患有异食癖的人中,还有许多其他非食品物质可能会被食用。其中一些包括:

  • 灰烬
  • 木炭
  • 粉笔
  • 沙子
  • 纸张
  • 织物
  • 颜料片
  • 橡皮擦
  • 头发
  • 小石子
  • 口香糖
  • 洗衣粉
  • 肥皂
  • 婴儿爽身粉
  • 胶水
  • 按钮

异食癖的原因

患有异食癖的人对食用这些非食品物质的动机各不相同。

  • 一些人报告说有一种对特定物质的强迫性食用冲动,并可能因为味道或质地而产生渴望
  • 其他人报告说需要口腔刺激
  • 有些人描述异食癖是一种自我安抚行为,当兴奋达到某个水平时。

危险因素

由于关于异食癖的研究极其有限,因此其危险因素尚不清楚。一些理论已经出现来解释这种状况:

  • 矿物质或营养缺乏:一个流行的理论是,矿物质缺乏,尤其是缺铁,可以引起异食癖,这是对缺乏的反应。许多证据来自病例报告,显示在纠正缺乏后行为停止。
  • 压力:有人提出,异食癖可能是在饮食缺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发育障碍:有智力障碍或自闭症等状况的人更容易出现异食癖。
  • 心理健康状况:患有某些心理健康状况的人,如精神分裂症或强迫症,更容易发展出异食癖。患有拔毛障碍(拔毛症)或抓痕障碍的人也有更高的异食癖风险。
  • 怀孕:怀孕期间的人更容易出现异食癖,特别是在铁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医疗风险

异食癖与显著的医疗风险相关,具体取决于摄入的物质和行为的严重程度。

重金属如铅、汞(来自纸张)、锌和铜是有毒的。异食癖可导致体内摄入的物质造成的身体损伤,造成胃肠道阻塞,甚至需要手术。

异食癖还可能导致内部寄生虫、中毒、窒息、呼吸问题和死亡。

异食癖的治疗

目前没有广泛接受的异食癖治疗方法。

当前用于解决异食癖的干预措施包括手术以及营养、药物和行为治疗。当摄入的物质对身体造成了损害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症状。

当确定了潜在的营养缺乏或过剩时,可以使用如铁补充剂等营养补充剂进行治疗。已经尝试了各种药物,但没有确凿的研究证明其有效性。行为干预的研究也非常有限。

似乎最有可能成功治疗儿童异食癖的干预措施是包含强化程序(如条件强化和辨别训练)在内的组合治疗。

  • 条件强化策略奖励儿童在不表现出异食癖行为时给予食物或玩具。
  • 辨别训练策略涉及教导儿童区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物质,并了解食用不可食用物质的危险。

只有在所有其他干预措施都无效并且继续存在异食癖行为时才会考虑惩罚程序。

对于患有异食癖的成年人,认知行为疗法(CBT)可能是一种有用的技术。这种治疗可能专注于帮助个体改变对食用非食品物品的想法,并改变行为,用其他应对策略替代。

要点

如果您或您认识的人表现出异食癖的迹象和症状,重要的是向医疗专业人员寻求帮助。该病症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并可能表明存在潜在的医学、心理健康或营养问题。与您的医生交谈以了解更多关于您的状况和可能有助于您的治疗的信息。

理解进食障碍中的咀嚼和吐出行为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