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9 个迹象表明你可能是半爱者
半爱者是一种落在无浪漫吸引谱系上的浪漫吸引类型。如果你曾经觉得你不像其他人那样容易陷入浪漫的爱情,或者你很少对其他人产生浪漫的感觉,那么半爱者可能是一个适合你的身份标签。
虽然这个术语的确切起源尚不清楚,但它最早出现在2011年在线的《无性恋可见性和教育网络》(AVEN)网站上。从那时起,这个词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术语“半”的前缀在半爱者中来源于拉丁语词“dimedius”,意为“一半”。它暗示了半爱者只是在某些情况下部分时间有浪漫的情感。
当一个人认同自己是半爱者时,这意味着他们只有在与某人建立了强烈的情感纽带之后才会对他们产生浪漫的感觉。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并非所有人都以相同的方式体验浪漫吸引(了解不同类型的吸引如何影响关系)。浪漫吸引并不等同于性吸引。
对于半爱者来说,一个人只有在与另一个人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并非常了解对方后,才会对他们产生浪漫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直到能够与另一个人建立有意义的心理联系之前,都不会有任何浪漫的感觉。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是否可能是半爱者,本文将探讨一些你可能想考虑的迹象。
如何知道自己可能是半爱者
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是半爱者,有几个迹象可能表明这种浪漫取向描述了你:
- 你很少坠入爱河。虽然你的朋友们似乎总是在开始新的关系,但你很少发现自己会爱上别人。
- 你很少经历迷恋。虽然你可能会被其他人的外表所吸引,但你很少有浪漫的迷恋。而且即使有,也往往是对你非常熟悉的人。
- 你只对亲密的朋友产生感情。当你确实体验到浪漫的吸引时,通常涉及对你认识了很久的朋友产生感情。事实上,你越了解他们,你对他们的感觉就越深。
- 你从未经历过一见钟情。你可能会觉得其他人很有吸引力或吸引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会立即感受到爱情。为了对你产生浪漫的感觉,你需要深入了解他们,远超过外表和表面层次。
- 你的关系进展缓慢。由于需要时间来建立真正的情感纽带,从而产生浪漫的感觉,所以半爱者的恋情往往进展得更慢。
- 你对某人有性吸引力而不产生浪漫感觉。许多半爱者仍然会对人产生性吸引力,并且可以拥有任何性取向。他们可能会与伴侣发生身体关系,但不会对伴侣产生浪漫的感觉。
- 你过去的浪漫关系较少。因为半爱者不经常体验浪漫的感觉,他们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浪漫关系比同龄人少得多。
- 你需要时间来信任和向某人敞开心扉。建立情感亲密需要时间和努力。这样的感觉可能会慢慢发展,你可能会发现向另一个人披露自己的事情需要时间,至少要等到你很了解他们并且开始感到舒适的时候。只有在你开始建立这种信任和亲密感之后,浪漫的感觉才会出现。
- 你更喜欢深度、长期的关系而不是短暂的调情。因为半爱者通常是从已有的友谊开始关系的,所以他们的浪漫关系往往是持久的。
分裂吸引模型
为了理解什么是半爱者,了解一些关于分裂吸引模型的知识可能会有所帮助。这个概念表明,浪漫吸引和性吸引是个人取向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有时人们的浪漫感受与他们的性感受是一致的,但并非总是如此。
例如,人们可以是无性恋者但仍然有浪漫的感觉,而无浪漫者也可以有性吸引。在半爱者的情况下,人们确实会有浪漫的感觉,但仅限于在他们与另一个人建立了密切联系的情况下。
分裂吸引模型上的位置
有许多术语与半爱者相似或相关,但它们之间存在重要的差异。考虑半爱者在分裂吸引模型上的位置可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无浪漫是指完全不体验对他人产生浪漫吸引的人。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性吸引,而是指他们永远不会产生浪漫的感觉。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经历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半爱者被认为是无浪漫谱系的一部分。这个谱系包括无浪漫、无浪漫波动、半爱者、灰色浪漫、单恋、双向恋等身份。
需要知道的身份术语
- 无浪漫:指不体验对他人产生浪漫吸引的人。
- 无浪漫波动:指在无浪漫和有浪漫之间波动的人。
- 单恋:指只有在关系未得到回应时才会体验浪漫吸引的人。
- 双向恋:指只有在知道另一个人也对自己产生浪漫吸引时才体验浪漫吸引的人。
另一方面,全浪漫表示一个人确实体验浪漫吸引。这是一个涵盖多种浪漫吸引的总称,包括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或泛性恋等。
半爱者和半性恋者相同吗?
值得注意的是,成为半爱者和半性恋并不相同,尽管它们可以相关并同时发生。两者存在于不同的光谱上;半爱者指的是浪漫吸引,而半性恋指的是性吸引。
类似于半性恋,半爱者需要与另一个人建立情感联系才能对他们产生浪漫的感觉。
一个人可以是半爱者和半性恋者。半爱者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性取向,包括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和泛性恋。
灰色浪漫与半爱者
另一个相似的术语是灰色浪漫,它与半爱者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虽然半爱者只在建立了情感纽带后才会体验浪漫吸引,但灰色浪漫是一个伞形术语,用于描述很少体验浪漫吸引的人。
一个灰色浪漫者并不是无浪漫者,但他们不太强调浪漫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半爱者关系中的建议
当谈到关系时,让半爱者坠入爱河的事情包括与潜在伴侣建立紧密的联系。“像任何关系一样,开放和富有同情心的沟通是关键,”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的传播学助理教授Natalie Hoskins博士解释道。
那么,半爱者在关系中还可能寻找什么呢?
- 高质量的时间与伴侣相处
- 共享的兴趣
- 深度、真实的对话
- 感觉被理解和连接
- 情感亲密
- 开放的沟通
沟通很重要,因为人们在关系中的感知方式很少是一样的,无论他们的浪漫或性取向如何。Hoskins博士是一位研究性别、健康传播和人际关系健康的传播学者,她指出:“个体在关系中带来了巨大的差异,如信仰、价值观和气质。”
由于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处理方式不同,在关系中花时间与伴侣交流并从他们的视角看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Natalie Hoskins,PhD,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助理教授
“关系伙伴应该积极地进行对话,讨论彼此的感受和需求,并定期检查对方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
——Natalie Hoskins,PhD,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助理教授
当涉及到半爱者关系时,建立友谊和花时间相互了解也很重要。一段纯友谊可能会逐渐转变为浪漫的感觉,一旦建立了亲密感就会出现。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半爱者来说,开始感受到这些浪漫感觉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他们往往不强调浪漫,所以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决定他们感觉到的是深厚的友谊还是更浪漫的感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半爱者应该感到压力,去在友谊中寻找浪漫的感觉,如果这不是他们正在感受到的。许多友谊保持纯友谊,无论你们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浪漫的感觉可能永远不会产生。
如何支持半爱者
如果你与一位半爱者在一起,无论是你的伴侣、朋友还是家人,采取措施理解他们的需求并与自己的需求区分开来是很重要的。
“规范化的浪漫和性观念会影响我们的互动,”Hoskins说,“比如,非半爱者伴侣可能难以理解半爱者的伴侣的需求。”
如果你认识一个半爱者,无论是你的伴侣、朋友还是家人,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来表达你的支持。
- 学习更多:倾听半爱者在你生活中的人怎么说。虽然他们的经验可能与你的不同,但请在不带偏见的情况下倾听他们的观点,并专注于了解他们独特的吸引和浪漫关系的经验。还可以帮助你更多地了解不同的身份术语,包括无性恋、无浪漫、灰色性恋和多恋。
- 提供验证: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通常过于关注一种特定的浪漫关系模式,半爱者可能会感到被忽视、无效和被误解。你可以通过倾听并向他们保证他们的感受和经验是有效的来提供帮助。
- 使用适当的语言:记住,半爱者可以有不同的性取向和性别认同。当你与朋友或伴侣交谈时,请努力使用正确的语言和代词。尽量不要对某人的感受或经验做出假设。如果不确定,请分享你自己的代词,然后询问对方使用什么代词。
- 成为盟友:不要害怕反对针对半爱者和其他边缘化性少数群体的歧视。让别人知道你支持他们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力量来源。
- 尊重他人的界限:虽然你可能对别人的生活和经历感到好奇,但请记住,他们没有义务教育你或与你分享他们生活的私密部分。请尊重他们的界限和隐私。因为半爱者往往不优先考虑浪漫,所以他们可能对讨论浪漫不太感兴趣。
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支持。每个人都是他们自己身份的专家。你的角色是展示对他们的接受和支持。
Natalie Hoskins,PhD,Middle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传播学助理教授
“半爱者的伴侣往往需要更大的情感亲密才能达到浪漫或性亲密,但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仔细考虑个人需求并尊重差异将在提高关系满意度和成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哪里可以了解更多
如果你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成为半爱者的信息,或者你想探索其他浪漫或性取向,以下资源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 必须了解的性身份术语词汇表:如果你对某个特定身份术语的意义不确定,可以查阅这个术语列表及其定义。
- LGBTQ+词汇表:由PFLAG创建的资源,提供了不同性取向和性别身份术语的解释。
- 半爱者和半性恋者,圣何塞州立大学信息学院:作为研究生项目创建的资源,提供了关于半爱者和半性恋者的资料。包括社区资源、文化和历史部分。
- 无性恋可见性和教育网络:这个网站提供了不同浪漫取向的论坛,包括半爱者的信息和讨论。
- 出柜手册:由Trevor Project为LGBTQIA+年轻人提供的关于出柜的指导资源。
重要的是要记住,如果你是半爱者,你仍然可以拥有持久、有意义的浪漫关系。浪漫可能不是你的首要关注点,你可能也不会立即对另一个人产生感觉。相反,它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你产生的一种感觉,这可以导致一种持久的联系。
如果你正在寻求有关出柜、关系、欺凌、自我伤害等问题的支持,请拨打全国LGBT热线电话1-888-843-4564寻求一对一的同伴支持。
如果您需要更多心理健康资源,请查看我们的全国求助热线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