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文主义):定义与实例
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者是心理学中与研究整个人及其独特性相关的术语。本质上,这些术语指的是心理学中的同一种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种强调从整体上看待个人及其独特性的视角。人本主义心理学始于存在主义假设,即人们拥有自由意志,并且有动机实现自己的潜力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是对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和心理动力学心理学局限性的反抗。
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常被称为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之后心理学的“第三势力”(马斯洛,1968年)。
人本主义拒绝了行为主义视角,后者被认为是决定论的,专注于刺激-反应行为的强化,并且严重依赖动物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拒绝了心理动力学方法,因为后者也是决定论的,无意识的非理性和本能力量决定了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都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视为非人性化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扩大了其影响力。其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
- 它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观来理解人性和人的境况。
- 它扩展了研究人类行为的方法视野。
- 它提供了更广泛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法。
概要表
关键特征
- 定性研究
- 个案研究法
- 个人能动性
- 自我实现
- 主观体验
- 整体论
假设
- 人类有自由意志;这被称为个人能动性。
- 所有个体都是独特的,并具有实现最大潜力的内在驱动力。
- 只有通过研究人类才能正确理解人类行为——而不是动物。
- 主观现实是指导人类行为的主要指南。
- 心理学应研究个体案例(个案研究法),而不是群体的平均表现(普遍法则)。
- 应在环境背景下研究整个个体。
- 心理学的目标是制定一个完整的描述,说明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例如语言、情感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如何寻求生命的意义)。
方法论
- 定性研究
- 个案研究
- 非正式访谈
- Q分类法(用于一致性)
- 内容分析
- 现象学框架
优点
- 人本主义观点已应用于以人为中心的疗法
- 人本主义观点已应用于教育(开放课堂政策、终身学习、自我导向教育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健康和社会工作中被广泛用作评估来访需求的框架。
局限性
- 不科学——主观概念
- 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偏向西方文化)
- 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与科学的决定论定律相对立
- 主观解释可能受到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的扭曲
基本假设
人本主义心理学始于存在主义假设,即人们拥有自由意志:
个人能动性是人本主义对行使自由意志的术语。自由意志是指人们可以在行动方式上做出选择并自我决定。
行为不受个体过去经验或当前情况(决定论)的约束。
个人能动性指我们在生活中的选择、我们走的道路及其后果。个体在一致时(罗杰斯)或自我实现时(马斯洛)是自由的。
尽管罗杰斯更相信自由意志,但他承认在有条件爱的情况下决定论是存在的,因为这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自尊心。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意志和决定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本主义视角中不可或缺的。
人们基本上是好的,并有内在需要使自己和世界变得更好: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历史上的一个较新发展,它源于对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提供的更积极的人类观的需要。
人类天生是善良的,这意味着他们没有任何内在的负面或邪恶之处(人类)。
通过这种方式,人本主义视角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类天生是好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变得邪恶。
人本主义方法强调个人的个人价值、人类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以及人类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这种方法是乐观的,关注人类克服困难、痛苦和绝望的高贵能力。
人们有动机实现自我:
主要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如卡尔·罗杰斯和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人类天生有成长、创造和爱的愿望,并有能力指导自己的生活。
自我实现涉及心理成长、生活中的满足感和满意度。
罗杰斯和马斯洛都认为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满足感是基本的人类动机。这意味着每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心理成长并不断提升自己。
然而,罗杰斯和马斯洛都描述了实现自我实现的不同方式。
根据马斯洛的观点,为了实现自我实现,人们的某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例如,基本需求(如食物和水)必须先得到满足,然后才是更高层次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这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有所体现。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有积极的看法(积极的自我评价)时,才能实现自我实现。这只有在他们从他人那里获得无条件的积极评价时才可能发生——如果他们感到周围的人(尤其是他们在童年时期的父母)无保留地重视和尊重他们。
只有当个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其理想自我(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或认为应该成为的样子)之间的一致性高时,自我实现才有可能。如果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距很大,负面的自我价值感就会产生,从而使得自我实现不可能发生。
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互动可以要么阻碍要么帮助这一自然命运。如果环境压迫,它会阻碍;如果环境有利,它会帮助。
行为必须从个体的主观意识体验(现象学)的角度来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相信,作为人类最根本的方面是主观体验。这可能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但一个人只能根据自己的私人体验和对现实的主观感知来行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物理客观现实不如个人的主观(现象学)感知和理解重要。因此,人们内部如何解释事物对他们来说是唯一的现实。
有时人本主义方法被称为现象学。这意味着个性是从个体主观体验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意义是指个人赋予其行动或经历的目的或价值。
根据罗杰斯的观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由我们的感知过程形成的世界中。他称个体对现实的独特感知为其现象场。
正如罗杰斯曾经说过的,“我唯一可能知道的现实是我此时此刻感知和体验的世界。你唯一可能知道的现实是你此时此刻感知和体验的世界。唯一的确定性是这些感知的现实是不同的。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真实世界’!(罗杰斯,1980年,第102页)。”
对于罗杰斯来说,心理学的重点不是行为(斯金纳)、无意识(弗洛伊德)、思维(皮亚杰)或人脑,而是个体如何感知和解释事件。因此,罗杰斯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将心理学转向了对自我的研究。
人本主义理论家说,这些个体主观现实必须在三个同时条件下进行考察。
首先,它们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和有意义的单位来看待,而不能像心理动力学理论家那样将其分解成不连贯或碎片化的信息小部分。罗杰斯说,如果这些个体对现实的感知没有保持完整而是被分割成思想元素,它们就会失去意义。
其次,它们必须是当下的意识体验。不应试图从过去检索无意识体验。
现象学意味着“出现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它意味着自然出现在意识中的事物。不应试图将其还原为其组成部分——不进行进一步分析。
最后,这些整体体验应通过内省来考察。内省是仔细探索个人内心主观体验的过程。
人本主义拒绝科学方法论
罗杰斯和马斯洛对科学心理学的价值评价不高,尤其是使用心理学实验室来研究人类和动物的行为。
罗杰斯认为,基于决定论假设的人类客观科学研究在人类研究(科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意义上是有限的,因为它忽略了人类的内在体验(现象学)。
对于强调其研究对象必须公开可观察和可验证的科学心理学来说,研究个人的主观体验是最大的问题。根据定义,主观体验抵制这样的过程。
人本主义拒绝像实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通常使用定性研究方法。例如,日记记录、开放式问卷、无结构访谈和观察。
定性研究对于个体水平的研究很有用,可以深入了解人们思考或感受的方式(例如,案例研究)。
人本主义拒绝比较心理学(动物研究),因为它不能告诉我们关于人类独特属性的任何信息:
人本主义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人类是有意识的生物,能够思考、推理和语言。
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来说,对动物如老鼠、鸽子或猴子的研究几乎没有价值。
他们认为,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几乎不能告诉我们有关人类思想、行为和体验的任何信息。
人格的人本主义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的核心是自我或自我概念的概念。这被定义为“关于自己的有组织、一致的知觉和信念集”。
自我是人本主义术语中我们真正作为一个人的身份。自我是我们的内在个性,可以比作灵魂或弗洛伊德的心理。自我受到一个人生活经历及其解释的影响。影响我们自我概念的两个主要来源是童年经历和他人的评价。
根据罗杰斯(1959年),我们希望以与自我形象一致的方式感觉、体验和行为,并反映我们想要成为的样子——理想自我。我们的自我形象和理想自我越接近,我们的一致性或一致性就越高,自我价值感就越强。
如果一个人的部分经验对他们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并在自我形象中被否认或扭曲,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处于不一致状态。
罗杰斯认为这种不一致源于从婴儿期开始采用他人价值条件而产生的扭曲知觉。随着我们不再准确地将所有真实经历整合到自我结构中,我们就不再是统一的整体。相反,我们会发展出不同的自我方面,其中一些可能因某些经历而感到威胁。
人本主义方法认为,自我由我们独有的概念组成。自我概念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或自尊)包括我们对自己的看法。罗杰斯认为,自我价值感在儿童早期形成,并由孩子与母亲和父亲的互动形成。
自我形象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这对良好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自我形象包括身体形象对我们内在个性的影响。
在简单层面上,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或坏人,美丽或丑陋。自我形象影响一个人在世界上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
理想自我
这是我们想要成为的人。它包括我们在生活中的目标和抱负,并且是动态的——即不断变化的。
儿童时期的理想自我不是青少年或二十多岁时的理想自我。
历史时间线
- 马斯洛(1943年)提出了人类动机的层次理论。
- 卡尔·罗杰斯(1946年)发表了《客户中心疗法的重要方面》(也称为个人中心疗法)。
- 1957年和1958年,在亚伯拉罕·马斯洛和克拉克·穆斯塔卡斯的邀请下,两次会议在底特律举行,参会者是感兴趣的建立一个致力于更有意义、更人本主义愿景的专业协会的心理学家。
- 1962年,在布兰代斯大学的赞助下,这一运动正式成立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
- 《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的第一期于1961年春季发行。
- 克拉克·赫尔(1943年)的《行为原则》出版。
- B.F. 斯金纳(1948年)出版了《瓦尔登第二》,描述了一个基于行为主义原则的乌托邦社会。
问题和辩论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这是唯一明确指出人们拥有自由意志的方法,但其在这个话题上的立场有些不连贯,一方面,它认为人们有自由意志。
然而,另一方面,它认为我们的行为是由他人对待我们的方式决定的(我们是否感觉到周围的人无条件地尊重和重视我们)。
天性与教养
该方法认识到天性和教养的影响,教养——经验对一个人感知和理解世界方式的影响,天性——生物驱动力和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的影响。
整体论与还原论
该方法是整体论,因为它不试图将行为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
个别差异与普遍规律
由于这种方法认为个体是独特的,因此它不试图建立关于行为原因的普遍规律;这是一种个体现象学方法。
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否科学?
由于这种方法认为个体是独特的,因此它不认为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科学测量是合适的。
批判性评价
优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拒绝严格的科学心理学方法,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方法非人性化,无法捕捉到意识体验的丰富性。
正如一个“反科学”的方法所预期的那样,人本主义心理学缺乏实证证据。该方法包括不可测试的概念,如“自我实现”和“一致性”。
然而,罗杰斯确实试图通过开发Q排序——一种衡量治疗进展的客观方法,使他的工作更加严谨。Q排序是一种基于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来访者自我概念的变化来收集治疗结果数据的方法,用于衡量实际变化,基于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在许多方面,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对科学心理学的拒绝是对北美心理学中行为主义方法主导地位的反击。例如,他们对自由意志的信念直接反对科学的决定论法则。
然而,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可以通过使用定性方法,如无结构访谈,更好地洞察个体的行为。
该方法还帮助提供了一个更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类行为,与科学的还原主义立场形成对比。
例子
人本主义方法在心理学的各个领域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与其他方法相比,其贡献主要集中在治疗、异常心理学、动机、教育和人格等领域。
以来访为中心的疗法在健康、社会工作和工业中广泛使用。这种疗法帮助许多人克服了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本主义疗法基于这样的观点:心理障碍是自我欺骗的产物。人本主义治疗师帮助来访更深入、准确和接纳地看待自己和他们的情况。
这种疗法的基本信念是,如果来访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作为人类的潜力。人本主义疗法的例子包括以来访为中心的疗法和格式塔疗法。
以来访为中心的疗法旨在增强来访的自尊,并减少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
这是一种非指导性的疗法,来访被鼓励在一个支持性和无评判的环境中发现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它关注现在而不是像精神分析那样沉溺于过去。这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健康、教育和工业等领域。
罗杰斯对教育的看法认为学校通常是僵化、官僚化的机构,抗拒变革。应用于教育时,他的方法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这种学习中,孩子们被信任参与发展并掌控自己的学习计划。他对考试的态度尤其会受到许多学生的欢迎:
“我相信,为了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教师设定的标准而进行测试,与治疗对有意义学习的启示直接相悖”。
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如开放教室。在开放教室中,学生决定如何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他们应该是自主的,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教师仅作为促进者,提供一个自由和支持的氛围,支持个人追求。
英国的萨默希尔学校由A.S.尼尔创立,是全面应用人本主义思想并取得一定成功的学校之一。
该学校有明确的结构和规则,萨默希尔的学生非常有创造力、自主(自由选择科目、学习材料等)、负责任和宽容。
局限性
精神分析批评认为,个体无法解释自己的行为,因为原因主要是无意识的。因此,有意识的解释会被合理化或其他防御机制所扭曲。
行为主义者是最严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者,因为他们认为现象学方法纯粹是主观和二元论的。
因此,根据行为主义者的观点,这些理论缺乏任何实证有效性,科学方法被内省所取代。
人本主义对学术心理学影响有限的原因可能在于,人本主义有意采用非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
人本主义研究的领域,如意识和情绪,很难进行科学研究。这种科学局限性的结果意味着缺乏实证证据来支持该方法的关键理论。
另一个局限性是人本主义方法具有文化中心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如个人自由、自主和个人成长,在西方世界如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中更容易被接受。
集体主义文化如印度,强调群体的需求和相互依赖,可能不会轻易认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想和价值观。
因此,这种方法可能不太容易传播,是其发展背景的文化产物,更合适的是本土化的方法。
人本主义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性观,但有人认为,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如家庭暴力和种族灭绝,这可能并不非常现实。
此外,该方法关注满足我们的需求和实现成长潜力,反映了一种个人主义、自我中心的观点,这是我们社会面临的问题的一部分,而不是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Maslow, A. H. (1943). 人类动机理论. 心理学评论, 50, 370-96.
Rogers, C. R. (1946). 以来访为中心疗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 1, 415-422.
Maslow, A. H. (1968). 走向存在心理学 (第2版) . 纽约: D. Van Nostrand.
Rogers, C. R. (1946). 以来访为中心疗法的重要方面. 美国心理学家 1, 415-422.
Rogers, C. R. (1959). 在以来访为中心框架下发展的治疗、人格和人际关系理论. In (ed.) S. Koch, 心理学:一门科学的研究. 第3卷:个人和社会背景的公式. 纽约: McGraw Hill.
引用来源
本文翻译自以下网站:
simplypsychology.org
使用声明
本文仅供教育和参考用途。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随时联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