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你的饮酒关系指南
你的饮酒关系指南
-
从哪里开始
-
理解风险
-
调整技巧
-
戒酒支持
你的饮酒关系指南
关于饮酒的8个事实
了解饮酒的风险
虽然饮酒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重要的是要记住它伴随着风险。由于对酒精的影响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现在知道饮酒会导致学习和记忆问题、驾驶能力受损、意外伤害、暴力、不安全的性行为、自杀企图、过量服用和成瘾。
但是,关于饮酒和饮酒使用的许多误解会干扰你或你所爱的人认识到饮酒误用的预警信号并寻求帮助。通过了解饮酒的事实,你可以更好地准备负责任地饮酒。
概览
了解酒精的风险及其对身体的影响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评估自己的饮酒习惯。记住,酒精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同,而且饮酒问题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暴饮暴食永远都是不安全的,即使是较低水平的饮酒也会产生健康风险。酒精就是酒精,所以坚持啤酒或混合饮用不会减少其影响。如果你认为自己可能喝得太多了,或者正在使用酒精来应对身体或心理健康症状,或者只是想减少饮酒量,请与医生讨论可以帮助你的策略。
每个人反应不同
就像生活中大多数事情一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人对酒精的反应,包括:
- 身体化学成分
- 体重
- 新陈代谢
- 性别
- 耐受度水平
此外,还有各种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个人对饮酒的反应以及是否容易成瘾。
年龄无关紧要
酒精使用障碍(AUD)不分年龄。在过去二十年里,65岁及以上人群中的AUD持续上升。更重要的是,中老年人患有AUD的人比年轻人群有更高的自杀风险。
暴饮暴食永远都不安全
饮酒问题不是关于你喝哪种类型的酒,也不是关于你在哪一天喝酒。如果你或你所爱的人每星期五和星期六晚上都在暴饮暴食,这可能表明存在饮酒问题。
美国国家酒精滥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将暴饮定义为一种饮酒模式,这种模式使血液酒精浓度(BAC)达到0.08 g/dL。这通常发生在女性喝了四杯,男性喝了五杯后——大约两小时内。
暴饮不一定会导致AUD。然而,它会增加日后发展成AUD的风险。它还与多种短期和长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影响有关。偶尔暴饮暴食的人有更大的风险:
- 癌症
-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和肝病)
- 记忆和学习问题
- 性传播疾病
- 意外伤害(如车祸、跌倒和烧伤)
暴饮暴食还可能导致暴力行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他人。
高耐受度可能有害
耐受度是指喝同样多的酒不再产生同样的兴奋感。因为你的大脑已经适应了酒精的效果,你需要喝更多的酒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更高的耐受度会导致更高的饮酒量,这对健康有负面影响。由于酒精影响多个主要器官系统,过度饮酒增加了全身健康问题的可能性。高耐受度还会增加依赖和成瘾的风险。
酒精不是疼痛管理的安全选择
酒精可以通过减缓大脑和神经系统来提供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是为什么多达28%的慢性疼痛患者会转向酒精来减轻疼痛。
然而,为了缓解慢性疼痛所需的饮酒量很可能会超过安全饮酒推荐指南。饮酒也可能使疼痛更严重。因此,如果你有慢性疼痛,最好放下那杯酒。
如果你或你所爱的人每天饮酒以缓解疼痛,你也可能会形成耐受性,需要更多才能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此外,混合酒精和止痛药非常危险,甚至可能是致命的。
啤酒与其他含酒精饮料一样令人醉酒
在美国,一杯或“标准”酒含有相同数量的酒精——大约14克。因此,一罐12盎司的啤酒、一杯5盎司的葡萄酒或1.5盎司的一次性烈酒都具有同等的醉酒效果。
只要你以同样的速度喝,一瓶啤酒的醉酒程度与一杯烈酒是一样的。喝啤酒并不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
混合不同类型的酒不会影响宿醉
你可能听说过这样的老话:“啤酒之前喝酒,永远不会生病;酒之前喝啤酒,你会没事。”或者说,“啤酒之前喝威士忌,总是冒险。威士忌之前喝啤酒,不用担心。”
这些广为人知的说法指的是相信如果你按“正确的”顺序喝不同种类的酒,可以避免宿醉。
但根据专家的说法,关键不在于你喝酒的顺序,而在于你喝了多少酒。你的身体一次只能处理这么多酒精。如果你喝得太多,最终会宿醉。
只有时间才能让你清醒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只有时间才能让你清醒。你的肝脏每小时只能代谢大约一杯标准酒。所以虽然冷水淋浴、热咖啡和新鲜空气可能会让你觉得有点清爽,但这并不会让你清醒。
要点
如果你担心自己与酒精的关系,重要的是让自己了解事实。关于饮酒有许多误区和误解,但实际上没有“安全”的饮酒量。酒精总是有风险。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负责任地饮酒,了解它对你身体的影响和可能引起的问题是一个好的开始。
如果你担心自己的饮酒或清醒的好奇心,请与你的医生交谈。他们可以建议像辛克莱尔方法、互助小组和药物等策略。
如果你或你所爱的人正在与物质使用或成瘾作斗争,请联系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SAMHSA) 全国热线 1-800-662-4357 获取您所在地区支持和治疗设施的信息。
有关更多心理健康资源,请参阅我们的全国热线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