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知识
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并不是对每个人都一样
幸福是人们寻求的东西,但幸福的定义可以因人而异。通常,幸福是一种以快乐、满足、满足感和充实感为特征的情绪状态。虽然幸福有很多不同的定义,但它通常与积极的情绪和生活满意度相关。
当大多数人谈论幸福的真实含义时,他们可能是在谈论他们当前的感受,或者是指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感觉。
由于幸福通常被定义为一个宽泛的术语,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在讨论这种情绪状态时通常使用术语'主观幸福感'。顾名思义,主观幸福感主要关注个人对他们当前生活的整体感受。
幸福(或主观幸福感)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是:
- 情绪平衡: 每个人都会经历积极和消极的情绪、感觉和心情。幸福通常与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不是消极情绪有关。
- 生活满意度: 这与你对你生活中不同方面的满意度有关,包括你的关系、工作、成就以及你觉得重要的其他事情。
另一个关于幸福的定义来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幸福是人类唯一渴望的东西,其他所有人类欲望都是为了获得幸福。他相信幸福有四个层次:即时满足的幸福、比较和成就的幸福、做出积极贡献的幸福,以及实现充实的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可以通过黄金中庸来实现,这意味着找到缺陷和过度之间的平衡。
幸福的迹象
尽管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各不相同,但心理学家在衡量和评估幸福时会寻找一些关键迹象。
幸福的一些关键迹象包括:
- 感觉自己过着想要的生活
- 顺其自然,愿意接受生活的起伏
- 感觉自己生活的条件很好
- 享受与他人建立积极健康的关系
- 感觉自己已经(或将会)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取得成就
- 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
- 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 对新思想和新体验持开放态度
- 实践自我关怀,对自己友好和充满同情
- 体验感恩
- 感觉自己在生活中有目标和意义
- 想要与他人分享你的幸福和快乐
重要的是要记住,幸福并不是持续不断的欣快。相反,幸福是整体上更多地体验积极情绪而不是消极情绪的感觉。
即使面对不适,幸福的人仍然会感受到人类情绪的整个范围——愤怒、挫败感、无聊、孤独甚至悲伤。但他们有一种基本的乐观信念,即事情会变得更好,他们能够应对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他们能够再次感到幸福。
“即使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人们仍然可以体验到幸福,”汉娜·欧文斯,LMSW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对于经历过挑战的人来说,获得通常与整体幸福相关的平衡可能会更加困难,他们的幸福可能看起来与那些没有经历过类似挑战的人非常不同。”
幸福的类型
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幸福。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幸福:_享乐主义_和德性论。
- 享乐主义: 享乐主义的幸福来源于快乐。它通常与做感觉好的事情、自我关怀、满足欲望、体验乐趣和感到满足相关。
- 德性论: 这种类型的幸福来源于追求美德和意义。德性论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感觉你的生活有意义、有价值和目的。它与履行责任、投资长期目标、关心他人的福利以及实现个人理想更相关。
享乐主义和德性论在今天的心理学中更常被称为快乐和意义。最近,心理学家提出了第三种成分,即投入。这些是对生活不同方面的承诺和参与的感觉。
研究表明,幸福的人在德性论生活满意度方面往往得分较高,而在享乐论生活满意度方面则优于平均水平。
所有这些都可以在整体幸福感体验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每种成分的价值高度主观。有些活动可能既令人愉快又有意义,而另一些则可能偏向一方或另一方。
例如,为一个你关心的事业做志愿者可能更有意义而不是令人愉快。观看你最喜欢的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可能在意义方面排名较低,在愉悦方面排名较高。
一些可能落入这三个主要类别的幸福类型包括:
- 喜悦: 一种经常相对较短暂的感觉,存在于当下
- 兴奋: 一种期待某事并以积极的期待感向前看的幸福感觉
- 感激: 一种表示感谢和欣赏的积极情绪
- 自豪: 对你所完成的事情感到满意的感受
- 乐观: 这是一种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的思维方式
- 知足: 这种幸福包含一种满足感
如何培养幸福
虽然有些人天生就更快乐,但你可以做一些事情来培养你的幸福感。
追求内在动机的目标
追求你内在动机驱动的目标,特别是那些集中在个人成长和社区的目标,可以帮助提高幸福感。研究表明,追求这些类型的内在动机目标比追求金钱或地位等外在目标更能增加幸福感。
享受当下
研究表明,人们往往会过度积累——他们过于专注于积累东西,以至于失去了享受这些东西的乐趣。因此,与其陷入盲目积累的陷阱,从而损害自己的幸福感,不如专注于对你所拥有的事物心存感激,并在过程中享受它。
重新构建消极想法
当你发现自己陷入悲观思维或消极情绪时,寻找方法以更积极的方式重新构建你的想法。
人们有一种自然的消极偏见,即倾向于更多地关注坏事而不是好事。这会影响从决策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的方方面面。忽略积极面——一种认知扭曲,其中人们关注负面而忽略正面——也会导致消极想法。
重新构建这些消极看法并不是忽视坏事。相反,这意味着试图更平衡、更现实地看待事件。它让你注意到思维模式,并挑战消极的想法。
避免社会比较
另一个培养幸福并确保你能够维持幸福的方法,欧文斯说,是停止与他人比较。
“没有两个人的生活是一样的,专注于别人拥有什么肯定会让人产生嫉妒和遗憾。专注于自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你更有可能从中找到满足感,”她说。
幸福的影响
为什么幸福如此重要?研究表明,幸福能预测许多生活领域的积极结果,包括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整体长寿。
- 积极情绪增加了对生活的满意度。
- 幸福有助于人们建立更强的应对技能和情感资源。
- 积极情绪与更好的健康和长寿有关。一项研究发现,那些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的人在13年期间更有可能存活下来。
- 积极情绪提高了复原力。复原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压力,并在面临挫折时更好地反弹。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快乐的人通常皮质醇水平较低,这种好处会持续一段时间。
- 报告有积极幸福感状态的人更有可能参与健康行为,如吃水果和蔬菜以及定期锻炼。
- 幸福可能有助于减少生病。更快乐的心理状态与免疫功能增强有关。
如何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较高的幸福感基线——一项对2000多名双胞胎的大规模研究建议,大约50%的整体生活满意度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0%是由外部事件决定的,40%是由个人活动决定的。
所以,虽然你可能无法控制你的“基础幸福感”水平,但有一些事情可以让你的生活更快乐、更充实。即使是最幸福的人有时也会感到沮丧,幸福是每个人都需要有意识去追求的东西。
培养牢固的关系
社会支持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幸福感最强的预测指标。与你关心的人建立积极和支持性的联系可以缓解压力,改善你的健康,并使你成为一个更快乐的人。
在哈佛成人发展研究中,一项历时80年的纵向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人际关系及其在这些关系中的幸福感对整体健康有重大影响。
所以,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幸福感,培养稳固的社会联系是一个很好的起点。考虑深化现有的关系,并探索结交新朋友的方式。
定期运动
运动对身体和心灵都有好处。体育活动与一系列身心益处相关,包括改善情绪。多项研究表明,定期锻炼可能有助于预防抑郁症状,但证据也表明,它也可能有助于让人们更快乐。
在一项分析过去研究连接体力活动和幸福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致的积极联系。
即使是少量的锻炼也能带来幸福感——每天锻炼10分钟或每周锻炼一次的人比从未锻炼过的人拥有更高的幸福感水平。
表达感恩
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每晚睡前写10到20分钟。一些人被要求写下日常的烦恼,一些人写下中立的事件,一些人写下他们感激的事情。结果发现,那些写下感激之情的人有更高的积极情绪,更高的主观幸福感,和改善的生活满意度。
正如研究作者所建议的,写感恩清单是一种相对简单、经济、愉快的方式来提升你的心情。试着每天晚上花几分钟时间写下或思考你生活中值得感激的事物。
寻找人生的意义
研究表明,感觉自己有目标的人有更好的幸福感和更充实的感觉。一种目标感涉及看到你的生活有目标、方向和意义。它可能通过促进更健康的行为来改善幸福感。
以下是一些帮助你找到人生意义的方法:
这种目标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也可以培养。它涉及到找到一个你深感关切的目标,这个目标将引导你采取积极和积极的行动来实现这个目标。
寻找幸福的挑战
虽然追求幸福很重要,但有时追求生活满意度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要注意的一些挑战包括:
重视错误的事物
钱可能买不到幸福,但研究表明,花钱购买体验比购买物质财富更能使人幸福。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花钱购买节省时间的东西——比如花钱请人帮忙做家务——可以增加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
与其过分重视金钱、地位或物质财富,不如追求能带来更多自由时间和愉快体验的目标,这可能会带来更高的幸福感回报。
不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意味着有朋友和亲人可以在需要时向他们求助。研究表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主观幸福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一项研究发现,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占一个人幸福感水平的43%。
重要的是要记住,当谈到社会支持时,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有几个非常亲密和信任的朋友会对你的整体幸福感产生更大的影响,而不是有很多泛泛之交。
把幸福当作终点
幸福不是一个你可以简单达到并就此结束的目标。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培育和维护的持续追求。
一项研究发现,那些最看重幸福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活最不满意。 本质上,幸福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崇高目标。
“重视幸福可能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人们越重视幸福,就越容易感到失望,”该研究的作者们这样建议。
也许教训是要不要把像“幸福”这样广泛定义的目标作为你的目标。相反,专注于建立和培养那种能给你生活带来充实和满足感的生活和关系。
还要考虑你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对不同的人来说有不同的含义。与其把幸福看作一个终点,不如更实际地思考幸福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然后努力去实现这些小目标。这可以使实现这些目标更加可行和不那么令人生畏。
幸福的历史
幸福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健康和福祉的关键部分。《美国独立宣言》甚至将“追求幸福”视为不可剥夺的权利之一。然而,我们对什么能带来幸福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
心理学家还提出了一些理论来解释人们如何体验和追求幸福。这些理论包括: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被激励去追求越来越复杂的需要。一旦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人们就会被更心理和情感的需求所激励。
在层次的顶端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实现个人潜能的需要。该理论还强调了巅峰体验的重要性,即人们在这些时刻会感到深深的理解、幸福和喜悦。
积极心理学
追求幸福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有兴趣了解如何增加积极情绪,并帮助人们过上更幸福、更满意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并不关注心理病理学,而是致力于找到帮助人们、社区和社会提高积极情绪并实现更大幸福的方法。